笔趣阁

少年文学>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TXT > 第44章 教育及选官东汉(第3页)

第44章 教育及选官东汉(第3页)

汉,建武十七年(41)。

刘秀有一点点尴尬,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,天幕把遮羞布给人扯下来了,这让他脸上多不好看。不过现在他皇位已稳,面子上不好看就不好看吧,得到了实惠才是好的。

【当然,“退功臣”是关键,也不能忽略“进文吏”,二者是同时进行的。刘秀让功臣回家好好休养,朝廷没人干活儿了怎麽办?于是就多次征召“天下俊贤”,收罗文士充任吏职。为到找数量多多的质量好好的文吏,刘秀这才完善了自西汉以来的察举制,让三公丶监察御史丶司隶州牧举茂才,并将其固定为每年一次的制度。尽管东汉後来的察举制发展成我们所知道的那弊端丛生的破样子,刘秀还是通过察举求得了许多上进丶勤政的好官吏,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,推动了经济恢复。虽然对于刘秀来说,这只不过是他缺人干活的随手之为,但起到的作用很大,就问他牛不牛?】

[牛!这可真牛坏了!]

[想完善就能完善?这也太厉害了吧?]

[还是运气好]

[赵匡胤怎麽就不能在杯酒释兵权以後完善完善科举制呢?]

[他完善了呀,以文立国,削弱武将,希望建立一个以文人为主的朝廷]

[啊这,他好成功啊]

[呸,什麽垃圾玩意儿]

[皇帝点状元称为“天子生员”就是宋太祖搞的,这次变革还挺重要的]

[对,他还搞复试,有效防止弄虚作假]

[锁院丶弥封丶誊录丶别试都是从他开始的,殿试也是这时候才设为常态的]

[既然宋太祖也搞科举了,还搞这麽好,那退功臣进文吏和杯酒释兵权有什麽区别呢?]

秦,始皇帝元年(前221)。

用不着嬴政吩咐,李斯就把科举考试注意事项记了下来。後世人玩得真花,像这些天幕不说他们短时间内还真难以想到。李斯已经在制定相关律法了,但他是最近实在太忙,进度稍微有些缓慢。

【区别呀,前者比较全面,不单解除了功臣的兵权,还是朝廷政治结构设计的一部分,而後者很片面,只是解除兵权,其实和科举联系不大;而且前者意义比较深远,对东汉乃至後世的政治结构设计産生了重要影响,但後者就别提了,虽然政治影响力比较有限,但我们一般都被视为宋朝崇文抑武的开端,长远来看对国家发展不好。】

[唉,真是,看看赵匡胤,再看看人家刘秀]

[唉,别人家的孩子]

[前面都有人给出了正确答案,你就不知道学学!]

[笑死,社会背景不一样啊,怎麽生搬硬套?]

[确实,身在其中,能把当时的问题解决就行了,宋太祖为什麽要压制武将?还不是五代十国的时候武将随随便便就造反了?]

[对啊,宋朝弱就弱一点吧,好歹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,不过我还是得骂一骂,为什麽就那麽弱呢?]

[反正我搞过一个问卷,问穿越成平民,你穿越到哪个朝代,百分之六十都是穿越到北宋,百分二十是唐朝]

[这不很正常吗?相对来说宋朝普通百姓过的真的挺不错的]

[而且宋朝武将待遇其实也挺好的,就是花钱花的多了些]

[这就是问题,不然宋朝为什麽那麽弱]

[可是再弱也都延续了几百年呢]

[我怀疑你在内涵我家祖龙]

[啊这,好像确实诶]

秦,始皇帝元年(前221)。

嬴政一阵无语,浑身散发着低气压。

李斯根本不敢擡头,他们陛下太受欢迎了,大秦二世而亡大概也是後世之人心中永远的痛。李斯有一种格外不好的预感,他总怀疑大秦二世而亡和他有点关系,但天幕没说,他也不确定,他现在就希望天幕永远不透露。

宋,开宝三年(970)。

赵匡胤的心情也没好到哪儿去,怎麽又是他,他一点儿也不想做这个对照组!哪怕听到大部分後世人都选择来他们大宋心情都不怎麽样,什麽叫北宋!抓狂。jpg

【当然了,刘秀某些操作还是让我觉得脑子有那麽一点问题的。刘秀倡导儒学,所以东汉初期朝野上下讲经诘义蔚然成风。但是刘秀他迷信啊,虽然他迷信也情有可为,毕竟位面之子嘛,上天爱他他也得有所回报,所以非常相信谶言,好多事情做决定都得用谶言决定。这就不得不让我发出嫉妒的叫声,这个人运气怎麽可以这麽好!天降陨石就不说了,他做的那些决定也可以忽略,就单单纯纯一个“宣布图谶于天下”的迷信操作都能让他搞成强化思想统治。刘秀本人可能也带有这一目的,但目的是目的,结果是结果,同样的目的,嬴政焚书坑儒不是没産生想要的效果吗?】

[他这个操作很骚诶]

[其实不是很好,他是把董仲舒的思想发展成了谶纬神学,把儒家经典神秘化,把孔子擡上了神位。]

[啊?是这种迷信呀]

[当时一些古文经学家就反对把孔子神化,认为孔子是人]

[好复杂啊,但把孔子擡上神坛就让人感觉不妙]

[还好一点吧,比给孔子後人封爵好多了]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