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暗潮对峙
暮霭沉沉,压在朱红的宫墙之上,铜壶滴漏的声响在深沉的寂静中愈发清晰,声声叩击,仿佛在为这座金碧辉煌的囚笼计数。
萧昭珩握着狼毫的手蓦然顿住,宣纸上未干的墨迹被摇曳的烛火映得忽明忽暗,如同他此刻翻涌难平的心绪。
檐角最後一缕残阳挣扎着不肯退去,魏权月白色的杭绸蟒袍已裹挟着深秋的凛冽寒气踏入书房。
金线绣就的蟒纹在昏昧暮色里泛着幽冷的微光,衬得他四十岁上下的面容愈发苍白阴柔,宛如一尊冰冷易碎的薄胎瓷像。
蟒袍下摆扫过门槛的瞬间,萧昭珩的目光锐利如鹰隼,死死锁住他腰间悬着的那枚羊脂玉佩。
母後谢清蘅有一枚玉兰佩,有着七分惊心动魄的神似,是她生前最爱的,与自己腰间的是一对。
“老奴给殿下请安。”魏权垂眸敛袖,姿态无可挑剔,声线却如同冬日里结冰的古井水,表面平滑如镜,底下暗涌着刺骨的寒流。
他素白得近乎透明的手指,带着一种近乎病态的优雅,似有若无地摩挲过案头那方温润的青玉镇纸——那是当今圣上亲赐予萧昭珩的束发之礼。“殿下近来深夜伏案,废寝忘食,可是在为均田制那潭浑不见底的祸水劳神?”
他倏然擡眼,狭长的丹凤眼中一道淬了毒的冷芒骤然闪过,直刺萧昭珩心底,“老奴不巧听闻,竟有人不知死活,妄图在那等污浊泥淖之中,捞出明珠?”
话音未落,窗外枯枝上栖息的乌鸦陡然发出一阵凄厉刺耳的啼叫,如同鬼魅的尖笑,惊得萧昭珩指间的狼毫猛地一颤,一滴浓墨狠狠砸在宣纸上,迅速晕开一团绝望的黑。
萧昭珩缓缓搁下笔,目光如炬,迎向那毒蛇般的视线,脊梁挺得笔直,似要刺破这沉重的阴霾:“公公此言,字字机锋,莫非是在影射父皇的旨意?”
他刻意忽略那话语中淬毒的锋芒,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。记忆的闸门却在魏权那枚玉佩的刺激下轰然洞开——
十二岁那年隆冬深夜,刺骨的寒意似乎至今仍附着在骨髓里。他曾蜷缩在御书房巨大的紫檀木屏风之後,瘦小的身躯因恐惧而僵硬,眼睁睁看着年轻的父皇如同失控的野兽,死死攥住魏权的手腕,将人狠狠抵在冰冷的蟠龙柱上。
少年天子通红的眼中燃烧着疯狂的占有欲和扭曲的偏执,而魏权苍白的脸上,屈辱的泪水无声地砸落在冰冷光滑的金砖缝隙里,那碎裂的声音,仿佛在萧昭珩耳边回响了一生。
那一刻,他不仅窥见了父皇深藏的阴暗,更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魏权那深不见底的痛苦深渊。而他的母亲谢清蘅,似乎是唯一能在这深渊边缘投下一缕微光的人。
魏权忽然低低地笑出声来,那笑声干涩阴冷,如同枯骨摩擦。蟒袍宽大的下摆带着一股蛮横的力道扫过沉重的紫檀木案几,“哐当”一声巨响,那尊精雕细琢的青玉笔架轰然坠地,瞬间粉身碎骨,碎玉如泪四溅。
他踱步至那根曾见证过无数屈辱与权力的蟠龙柱下,骨节分明的手指带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残忍,缓缓抚过冰冷坚硬的龙鳞雕刻,声音压得极低,如同毒蛇的芯子舔舐着耳膜,带来粘腻的寒意:“陛下当年困守东宫,命悬一线之时,是谁在漫天风雪里,一步一个血印背着他求医问药?又是谁以命相搏,在那群吃人不吐骨头的老狐狸面前,换来片刻喘息之机?”
他猛地转身,一抹病态的丶不正常的潮红骤然爬上他白净得没有血色的面皮,声音陡然拔高,带着歇斯底里的尖利,“如今殿下羽翼未丰,乳臭未干,就迫不及待要搅动这朝堂风云,学那捞月的痴猴?!”
萧昭珩喉间一哽,仿佛被一只无形冰冷的手死死扼住,窒息感汹涌而至。那些被时光尘埃覆盖的往事,裹挟着椒房殿特有的暖香扑面而来。
母亲谢清蘅的坤宁宫,烛光总是温和而沉静,像她的人一样。她信佛,每天都会亲手抄写经书。但她并非只是将未来寄托给虚无的佛像,她还会伏案批注厚重的《盐铁论》。
萧昭珩记得,母後的灯下时常有低低的交谈声。不是私语,而是关于经史子集丶民生疾苦,甚至朝堂制衡的探讨。
母亲看向魏权的眼神里,没有寻常宫人对太监惯有的轻慢或畏惧,只有一种近乎悲悯的郑重。
她会称他为“魏先生”,偶尔会指着奏疏中某条鞭辟入里的谏议,温和地询问:“魏先生对此有何高见?”
魏权则总是垂手侍立,姿态恭谨得近乎卑微,但那双狭长阴鸷的丹凤眼中,会罕见地燃起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光亮,那是被当作一个“有思想的人”而非“器物”看待时,灵魂深处迸发出的最後一点星火。
母亲发间那支素雅的玉簪随着她凝神思考的动作轻轻晃动,而廊下阴影里,魏权以送奏折为由久久驻足,贪婪地汲取着殿内那短暂而珍贵的思想碰撞的火花,那光景,竟成了深宫中最诡异也最宁静的画面。
直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夜晚,母亲咳着血,将凝聚了她毕生心血丶密密麻麻批注的《盐铁论》递到父皇手中,声音微弱却字字千钧:“陛下…莫要…纵容权臣坐大,寒了…天下人心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