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少年文学>昭昭jovi > 第54章侠者惊鸿(第1页)

第54章侠者惊鸿(第1页)

第54章侠者惊鸿

那日的雨,比往年初秋的冷雨更添了几分刺骨。苏棠背着半篓野菜从城郊的破庙学馆回来时,裤脚已被泥水浸透,冷风一吹,冻得骨头缝里都发疼。他缩着脖子拐过街角,远远就看见自家那扇用麻绳捆着的木门旁,姐姐苏萤正费力地往门里拖拽着什麽。

苏棠心里一紧,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。待看清那团蜷缩在泥水里的人影,他瞬间攥紧了手里的柴刀——那是个高大的汉子,浑身是血,粗布短打被划开数道口子,露出底下青紫交加的伤痕。最吓人的是他左腿,裤管被血浸透,黏在皮肉上,不知是刀伤还是箭伤。

“阿姐!这是……”苏棠的声音都在发颤。青州城破後,流寇与散兵遍地都是,藏个陌生人无异于引火烧身。

苏萤回头时,鬓角的碎发已被雨水打湿,贴在苍白的脸上,唯有那双眼睛亮得惊人:“他刚才从巷口栽倒的,腿上有箭簇。”她喘着气拽动汉子的胳膊,“先拖进来,总不能看着他死在雨里。”

姐弟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人挪进屋。这屋子原是父亲教书的学堂偏房,如今四壁漏风,屋顶还塌了个角,唯一能遮雨的,只有墙角那堆母亲生前攒下的旧棉絮。苏萤将棉絮铺开,苏棠则哆嗦着点燃仅存的半捆柴禾,火光跳动间,才看清汉子的模样——约莫三十来岁,下颌线绷得紧实,眉眼间带着股悍匪气,可即便昏迷着,眉头也皱得紧紧的,像是在跟谁较劲。

“箭簇太深,得拔出来。”苏萤摸出藏在床板下的药罐,那是母亲生前备下的金疮药,原是要留给姐弟俩应急的。她咬着牙将烈酒倒在布上,刚要动手,却被苏棠按住手。

“阿姐,我来。”少年的声音虽抖,却透着股执拗。他知道姐姐晕血,去年瘟疫时,她光是看见街头的尸骸就吐了半日。

苏棠深吸一口气,学着药铺先生的样子,先用布巾按住伤口周围,猛地一用力。汉子闷哼一声,额头青筋暴起,却没醒。带血的箭簇落在地上,发出清脆的响声,在这死寂的屋子里格外刺耳。苏萤赶紧递过药粉,看着弟弟颤抖着将药敷上,又用撕成条的旧衣衫缠紧,姐弟俩的手心里全是汗。

接下来的两日,汉子始终没醒。苏萤每日天不亮就去挖野菜,回来时总带回些偷偷从流民堆里换来的糙米;苏棠则守在门口,假装看书,实则留意着来往的动静。有次一队兵痞踹门搜查,他硬是抱着那本翻烂的《论语》挡在屋角,说里面是过世的父亲,才把人糊弄过去。

第三日清晨,苏棠正用瓦片煨着野菜粥,忽听身後传来动静。他猛地回头,见那汉子已经坐起身,正盯着屋顶的破洞发愣,晨光从洞里漏下来,照得他下巴上的胡茬明明灭灭。

“你醒了?”苏棠攥紧手里的瓦片,心里又怕又奇。

汉子转过头,目光像鹰隼似的扫过他,又落在端着陶罐进来的苏萤身上,喉结动了动:“多谢姑娘和小兄弟。”他声音沙哑得厉害,像是被砂纸磨过,“在下周禾。”

苏萤把陶罐往他面前推了推:“先喝点粥吧,热的。”

周禾没客气,三两口就喝光了粥,喝完才发现姐弟俩手里只有半块硬得像石头的窝头。他沉默片刻,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,打开一看,竟是两块用油纸包着的麦饼。

“昨日路过兵营後厨,顺的。”他说得坦然,仿佛在说摘了个果子。

苏棠愣住了。他虽沦落至此,却总记得父亲说的“君子不妄取”,可看着姐姐眼里一闪而过的渴望,终究没说出斥责的话。倒是苏萤接过麦饼,掰了一半递回去:“你有伤,多吃点。”

周禾在他们家住了下来。起初苏棠总防着他,夜里睡觉都抱着柴刀,可渐渐发现,这汉子虽看着凶,手脚却勤快得很。不等苏萤动手,他就瘸着腿劈好了堆在院角的柴火,把那口漏底的水缸挑得满满当当;见屋顶漏雨,竟不知从哪捡来些破瓦,三两下就铺得严严实实;甚至有次苏萤被隔壁的流民抢了野菜,他一声不吭追上去,不仅把菜夺回来,还捎回半袋红薯。

“周大哥,你从前是做什麽的?”一日苏棠见他劈柴时,那把锈刀在他手里竟像玩具似的,忍不住问道。

周禾抡斧头的动作顿了顿,木屑溅在他脸上:“当兵的,後来跑了。”

“为何要跑?”

“不想替那些官老爷卖命了。”周禾吐了口唾沫,“去年青州城破,上头让我们死守,却不给粮草,最後城里的百姓饿得吃树皮,他们倒好,带着家眷先跑了。”他笑起来时,眼角有道疤跟着动,“我这条腿,就是那会儿被自己人射的。”

苏萤端着针线筐出来,闻言手一顿。她绣的那幅《海晏河清图》,原是要给知府大人做寿礼的,海禁前能换十匹绸缎,如今却只能垫在箱底。

周禾看在眼里,忽然开口:“姑娘这手艺,若是在开海时,能换一座院子。”

苏萤擡头看他,眼里满是诧异。

“我从前在船上待过。”周禾往火堆里添了根柴,“那会儿青州港里全是船,南来北往的商队,最喜欢姑娘绣的这种海货纹样。有个暹罗商人,为了抢一幅《渔获图》,跟扶桑人打了一架。”他说得兴起,忽然意识到什麽,又沉下脸,“可自打三年前封了海口,这些船就都没了。”

苏棠握着书卷的手紧了紧。他读的书里,只说海禁是为了“防倭寇丶固海防”,却从未提过,那些靠海吃饭的渔民丶绣娘丶船工,如今都成了什麽模样。

“小兄弟是秀才?”周禾瞥了眼他手里的书。

苏棠点点头,脸上有些发烫。这秀才身份,在太平年月能让他进学馆读书,可如今,连块窝头都换不来。

“读书是好,可别读傻了。”周禾敲了敲他的脑袋,“你以为海禁真的是为了防倭寇?”他往门外看了眼,压低声音,“是江南的那些士族老爷们,怕咱们东南这边的海商抢了他们的生意。他们在朝堂上跟圣上递了折子,说东南士族通倭寇,圣上刚登基,得靠他们支持,就准了。”

苏棠愣住了。他想起父亲在世时,常说江南士族如何风光,说他们的船能开到天边去,却从未想过,那些人的风光,竟是踩着青州百姓的尸骨换来的。

“关了海口,不止是断了生路。”周禾的声音沉下来,“你看去年瘟疫,要是海没封,那些西洋的药材能运进来,多少人能活下来?还有铁器丶粮食……朝廷只知道收税,却不管这边的人死活。”他指了指苏棠手里的书卷,“书里写的‘为民请命’,不是让你抱着书本喊口号,得知道百姓真正缺的是什麽。”

这话像块石头,砸在苏棠心上。他想起父母临终时,父亲攥着他的手说“要好好读书,将来做个清官”,可若是连病根都找不着,清官又能做什麽?

周禾在他们家住了半月,伤好那天,留下半袋不知从哪弄来的粮食,说要去“找些人”。

汉子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时,苏棠望着那背影,忽然明白了什麽。他低头看自己的手,这双手握过笔,却从未像周禾那样,实实在在劈开阻碍生路的荆棘。

那天的海风,带着咸腥的潮气,吹得草屋的破窗纸哗哗响。苏棠望着周禾离去的方向,第一次觉得,他读的那些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或许该有另一种读法——不是在书斋里,而是在这片被海口锁住的土地上,在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眼里。刀鞘上的“海”字被他摸得发烫,像是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
後来苏棠才知道,周禾去投了流寇,却不是烧杀抢掠的那种。有人说,他带着一群人在沿海的岛屿上,专劫那些克扣赈灾粮的官船,把粮食分给流民。再後来,听说他去了京城,没有了消息。

但苏棠始终记得那个在破屋里教他看世道的汉子。

很多年後,当他站在青州港的码头上,看着千帆竞渡的景象,总会想起那个雨天,姐姐蹲在泥水里,拖着一个满身是伤的汉子往家走——那不仅是救了一个人,更是让他看清了这世道的疮疤,也让他在心里,刻下了要亲手撕开这疮疤的念头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