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章1936末
1936年8月·上海法租界
八月的闷热裹挟着黄浦江的潮气,黏在每个人的皮肤上。林烬站在明德书店的二楼窗口,看着一队日本浪人大摇大摆地走过霞飞路。他们腰间别着短刀,故意撞翻路边摊的水果筐,橘子滚了一地,被军靴碾烂成泥。
“第三起了。”张冠清在账本上重重划下一笔,“虹口菜场昨天还有个卖鱼的老头被他们打碎了牙。”
林烬没说话,只是盯着对面咖啡馆——两个日本军官正和法国领事谈笑风生,桌上摆着精致的马卡龙。
沧浪阁茶楼·密室
油印机嗡嗡作响,最新一期的《九一八五周年特刊》散发着油墨味。程添锦将传单塞进《论语》封皮,忽然停在一页上——
“血债必须用血偿还!”
沫沫和林时正忙着给传单盖章,红色印泥蹭得满手都是。秦望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,用蜡笔在废纸上涂鸦,歪歪扭扭画了个太阳,又狠狠打上叉。
“明天游行,”程添锦推了推眼镜,“你们俩负责盯梢巡捕房的动向。”
林时擡头,少年人的眼睛亮得灼人:“我能举旗吗?”
“不行。”林烬斩钉截铁,“举旗的肯定第一个挨枪托。”
深夜·顾氏码头
月光被乌云吞没,顾安借着货堆的阴影掩护,将一箱箱“茶叶”装上舢板。林烬掀开箱盖,里面是捆得严严实实的步枪。
“绥远来的订单。”顾安冷笑,“傅作义的部队正在百灵庙和鬼子拼命,南京却连子弹都不给。”
远处突然传来哨声,两人迅速隐入黑暗。日本巡逻艇的探照灯扫过水面,照亮一艘挂着意大利国旗的商船——甲板上的水手正往下扔麻袋,落水时发出金属的闷响。
“走私军火?”林烬眯起眼。
顾安摇头:“更糟——是鸦片。日本人要用这个掏空绥远军的军饷。”
程公馆·收音机前
短波信号时断时续,傅作义部的战报夹杂着电流声传来:“……击退僞蒙军第七次进攻……我军伤亡……”
程添锦突然关掉收音机。
墙上地图显示,绥远离上海有多远?
——但炮声仿佛就响在耳边。
“蒋介石昨天撤了陈诚的职。”他摘下眼镜,疲惫地揉了揉眉心,“因为他在军事会议上说了句‘应该联共抗日’。”
林烬盯着书桌上的《剿共手册》,封面上青天白日徽被茶水浸得发皱。
他突然想起历史上即将发生的转折
西安。
张学良。
一场改变一切的兵谏。
8月31日·外滩
文化界的游行队伍举着巨幅标语:“纪念九一八五周年!收复东北!”。学生们穿着黑衣,胸口别着白山黑水徽章。
林烬在人群外围警戒,突然发现几个形迹可疑的“记者”——他们的相机始终对着学生领袖,镜头闪着诡异的冷光。
“日本特务。”程添锦低声道,“要制造流血事件。”
话音未落,一个“记者”突然撞向举旗的学生,同时袖口寒光一闪——
“小心!”林烬箭步上前,钢笔枪里的辣椒水精准射进特务眼睛。
骚乱中,沫沫机灵地大喊:“巡捕来啦!”人群趁机疏散。林时护着她钻入小巷,回头时看见哥哥和程教授背靠背站在街心,像两把出鞘的刀。
日本领事馆的窗口,一双双阴冷的眼睛正俯瞰这场较量。而黄浦江上,运鸦片的商船正悄悄起锚。
午夜
蜡纸刻着最新战报:“绥远军收复百灵庙!”油印机旁,秦望蜷在小床上睡着了,手里还攥着半块印着日军舰的糖纸——是顾安从日本商行“顺”来的。
林烬轻轻抽出糖纸,发现背面用铅笔写着密电:
“东北军已与红军秘密停火。”
窗外,八月的暴雨倾盆而下。
山雨欲来。
1936年9月·上海大陆新村
初秋的风卷着法国梧桐的落叶,沙沙地扫过弄堂。林烬站在鲁迅先生寓所外的槐树下,手里拎着一包药——明德书店的幌子,里面却夹着新刻印的《且介亭杂文》未刊稿。
许广平女士眼眶通红地拉开门,屋内飘出浓重的中药味,混着淡淡的血腥气。
“先生刚睡下。。。。。。”她声音沙哑,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围裙,“昨天咳了半碗血。”
林烬瞥见里屋床上那个瘦得脱形的身影——曾经执笔如刀的人,如今连呼吸都像在挣扎。
书桌上还摊着未写完的《死》,钢笔搁在“让他们怨恨去,我也一个都不宽恕”那句旁边,墨迹未干。
“药放这儿了。”他把包裹轻轻放在藤椅上,最下层藏着苏区送来的特效药——是程添锦用三块怀表从教会医院的美国牧师那儿换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