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少年文学>千秋宴酒价格 > 第三十六章 定安靖远(第2页)

第三十六章 定安靖远(第2页)

荀棣笑了一声,问道:“不服?”

“不敢,兄长武艺高超,佩服佩服。”

荀叶向外走去,刚走到杏树下,便抓了一把杏叶往荀棣头上扔去。

一瞬之间,荀府鸡飞狗跳,喧闹不绝。

半月过去,禹国国相府内一片寂静,司诩手握竹简,详看许久,岺夅站在下处,叹了口气。

“国相,姜太史又来了。”

司诩斜眼,未曾出言。

片刻後,他撂下竹简,擡手说道:“传。”

姜帚进来後,先向司诩与岺夅行了个礼,接着瞥向桌案上的竹简,扬声问道:“国相莫非已决意发兵讨伐仪国?”

司诩闭上双眼,一言不发。

姜帚见他静默不语,继续说道:“国相目光明锐,洞察细微,料想此次出征定会一帆风顺呐。”

司诩回眸,眉头一皱。记得姜帚初来禹国之时,为体现爱才之心,才给他一闲职暂做,马牧之战结束之时,见此人面目甚是厌烦,本想斩首,谁知邴州进言,说此人本是酒囊饭袋,杀之无用,更何况他已将一家老小携至禹国,想是无疑,不如留下博一美名。

“…………”

“国相身体疲惫,你先下去吧。”岺夅说道。

“哦?”

姜帚看向岺夅,却见岺夅仰头不视。

“哦,哦,臣退下。”

“国相,依老夫愚见,我国刚历战事,尚未恢复过来,若此言为真,我国岂不是自讨苦吃?况且,玉子骁尚在太和,其盖世之勇…非司将军不能比也。”

“岺太傅之言,恕我不能茍同。”

一臣上前,拱手而道:“按太傅之言,一味求和,畏首畏尾,便能保境安民了?纵然此言为真,联合三国之力,又有何惧?荀漷已老,荀棣张缭一辈又太过年幼,那时四面受敌,仪国自是首尾难顾,此时不动,更待何时?”

“国相,司将军传书而来。”

司诩接过,看完之後,微有疑虑。

“国相面色凝重,不知司将军所言为何?”

司诩来回踱步,心想:舅父探得秘报,以为流言是真,莫非仪国当真不惧?况且…照舅父所言,云犁与萧青争执一事,不过是计,此人回湳堤之後,并无消沉,反而日日操练兵马,统筹安排,难道是在引诱我国上鈎,再起战事吗?不,此人素来狡诈多端,善于谋略,难道是仪国正处虚弱,故作镇静?

桌上的茶已放凉了,司诩坐了下来,提笔却又收笔。

“国相,何不让南国先去试探一番呢?也好观其虚实。”

“如今三国同盟,贸然施压,岂不是自断後路?”

说罢,司诩揉了揉眉心,片刻後,王宫中有书传来,宦者称此乃靳王书信,陛下看过之後不知如何决断,故而请国相从中裁决。

文书有言:靳国新经战事,需得休养生息,依吾之见,不若贵国先行,吾稍後便遣援相助,倘若难以抗衡,吾当修一书,劝南王出兵协佐。

司诩看过之後,手指紧紧的握着木牍,眼中涌现出一丝怒气,衆臣见状,皆不言语,只待风起之时,司诩方才提笔。

“国相,您这是要……?”

见司诩无言,衆臣也不便多问,等到司诩写完之後,岺夅才瞥见竹简上的一行小字:陛下可传书于南国。

自禹王传书以来,南王时常于殿中长叹,今日,他看向桌上竹简,亦是神色忧虑,眼神黯淡。

“朕乃一国之君,禹王如此不顾朕的颜面,屡屡施压,态度恶劣,言语刁钻,简直,简直欺朕太甚——!!”

说罢,他大手一挥,将御案上的东西尽数挥落。

“陛下,勿要伤了龙体…”

尹世安叹了口气,替他把东西一个个捡了起来,边捡边道:“既已结为同盟,陛下打算如何?老臣听闻,此次仪国闻得陛下之意,已派出二将出征。”

“是哪二将?莫非是…是玉子骁?”

“难道,难道是云犁?”

尹世安将东西放在案上,轻轻摇了摇头,而後道:“乃是定安侯荀棣和靖远侯张缭。”

“这……相邦,这可如何是好啊?”

“陛下已撕毁盟约,为今之计,只有一力抗衡了。”

“抗衡抗衡,举国上下,尚且只有区区八万兵士,朕何尝不想与之抗衡?若是征战,必得留部分兵力防守边地,以防戎狄来犯。朕虽愚钝,亦知民为邦本的道理,眼下局面,朕……”

说罢,南王看向殿外,沉默良久。

“朕不能保全江山,也不能使百姓无端受难,倘若实在难以抵抗,朕便交出玉玺,自缚请降。”

“陛下……”

尹世安望向南王,眼前之人仍有些稚气,看着看着,他收回目光,拱手说道:“陛下,老臣举荐一人,或许可敌。”

“谁?”

“上将军,易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