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章凯旋而归
春来之时,两国交战,三月之际,荀棣与易交战,不过一百回合便将易擒获,眼看三路兵马均已被荀棣逼退,易困于牢中,仰头望向窗外明月。
次日,荀棣策马来到江畔,眺望眼前山景,不觉心中感慨。
“威宇兄!”
荀棣回头,见张缭赶来,面上多了一丝笑意。
“仪之看眼前这片风光如何?”
“千岩竞秀,万壑争流,好景致啊。”
“仪之,今日风清日明,不如你我绕江而行,如何?”
“好,那便请威宇兄先行。”
两人策马奔腾,行于江畔,马蹄踏落浅岸,溅起一阵水花,青色的山上飞过一群大雁,盘旋几圈後又钻入了山林,日光时而隐没于云层之间,时而在山间显露,荀棣刚想勒马,便被远处的溪流水吸引,不知不觉的加快了行速。
荀棣来到江边,望向对岸,手中的缰绳晃了两下,他低头看去,见马正在喝水,便松开了缰绳。
过了一会,张缭见荀棣正在洗脸,便拍了拍他的肩膀,指着远处大喊:
“威宇兄,马跑了,马跑了!”
“嗯?”
荀棣起身,吹了两下口哨,马仍然未归,不知过了多久,一名士兵将马牵了回来,另外还有刚到的一封文书。
看过之後,荀棣将文书递给张缭,张缭上下扫视一眼,瞬间会意,他收起文书,沉思良久。
“陛下深意,难以揣测,威宇兄以为如何?”
荀棣说道:“南国与仪国本是同盟,历经三代帝王也不曾变,而今刀兵相见,怎能不叫人感慨,陛下仁德,心胸开阔,自然也是不忍的。”
“南王既已将邑乔之地献出,你我也不能违背陛下旨意,仪之,你速去牢中将易放处,明日南国使者到来,切不能失了礼数。”
“是。”
张缭翻身上马,挥鞭策马,没过一会就消失在了视线之中。
一刻左右,兵将将牢门打开,张缭走进牢中,不觉捂上了鼻子,他皱了皱眉,向看守的兵将询问易状况。
“并无异常…只是,此人时常感慨,时而暴躁,时而悲戚,暴躁时便抓老鼠取乐,悲戚时则一言不发,跪在窗下仰头眺望。”
“好歹是一方上将,竟如此反复无常。”
张缭走到关押着易的地方,只见牢房之中,易闭上双眼,身子挺直,脸上和肩上虽有些污垢,却仍是气宇轩昂,英姿勃发。
瞧了一会,兵将将那柄长矛递给张缭,张缭点了点头,命兵将打开牢门。
易听见响动,便擡起眼帘,看向张缭,他的视线只在张缭脸上停顿一瞬,随即便转向了自己的那柄长矛。
“易将军,别来无恙。”
易冷哼一声,起身笑道:“早闻仪国男儿恭而有礼,却不想尽是虚言。”
“将军所言何意?”张缭有些疑惑。
“《礼记》有言‘见其礼而知其政,闻其乐而知其德’,我已为败军之将,你何故又来此羞辱于我,岂不是无礼之举?”
“将军误会。缭并无羞辱之意,今日到此,不过是奉陛下之命,释放将军。”
易闻言,脸上闪过一丝震惊,他本还心存疑虑,却见张缭将长矛放在一旁,拱手说道:“将军,请。”
直到他碰到自己的长矛,终是无疑。
“靖远侯就不怕我一怒之下,取了你的性命吗?”
“将军心系南国,不会意气用事。”
易握着长矛,明白此事定是以献地了结,不觉深吸了一口气。
将易放出後,张缭将兵将手中之物接过,言道:“缭特备素衣一件,明日使者到此,将军可回屋沐浴,换上素衣,饱腹之物,稍後便到。”
“此事…怕不是仪王的意思吧。”
“陛下宽厚仁慈,我等跟随陛下,自当效仿。”
张缭看向几位兵将,又嘱咐了几句话,而後说道:“缭还有要事,不便相陪,将军自便。”
青烟之中,易看向木车旁的几个兵将,已到了开饭之时,几个兵将有说有笑,捧着碗准备开饭,说到兴处便敲了两下,未曾想遇到荀棣回营,像是听到了兵将的玩笑之语,他无奈的摇了摇头。
不知不觉间,易仰头,看向从头顶飞过的大雁,没过一会,大雁停在了旗杆之上。
他垂下眼帘,心中哀叹。
四月末,仪军凯旋而归。